查看完整版本: [-- 鳄湖三桥各有千秋 --]

河源同乡论坛 - 河源论坛 -> 源城论坛 -> 鳄湖三桥各有千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好尔 2009-06-08 09:11

鳄湖三桥各有千秋

    建于明代的鳄湖,将上城和下城隔成两块,桥便在其中起到连接双城方便出行的作用。数百年来,这些桥有成为河源新八景之一的“鳄湖青曲”,又有流传出“化容选妃”传说的化龙桥,桥名中有龙有凤,代表着槎城人对吉祥安康的向往。

一翼桥亭栖鸣凤

鸣凤桥原名迎秀桥,在上城东门、上下城之间。据河源县志记载,大夫李焘修建鳄湖的同时,修筑迎秀桥堤三十丈。当时的迎秀桥蜿蜒曲折,待杨柳长成,一片翠绿,被形象地称为青曲。鳄湖青曲自此成为河源有名的八景之一,成为鳄湖上的重要景观。到了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迎秀桥变得狭而险仄,不便通行,县令张起麟与河源乡绅决定改建,完成后更名鸣凤桥,还在上面修建亭子一座,方便路人乘凉避雨和赏玩鳄湖的文人吟风弄月。修桥赞赏。此后,鸣凤桥在民国十年和一九八三年再次重修,桥亭和扩大路面,两边增加铁栏杆,全长107米,宽11.2米,成了现在的模样。

1984年的《河源文史》上载有一张当时的照片,现在桥堤上的大树当年还是小树苗,如今桥面已被绿荫遮蔽,遗憾的是当年的青曲变成青尺,更加实用,却少了几分浪漫。

双城湖畔舞飞鸾

飞鸾桥的得名于鸣凤桥,该桥原为泥桥,建成时并没有石栏杆,迂回九曲横架在鳄湖北面。在民国时期鸣凤桥加固的前一年,因修建时为泥制,人们逐渐发现该桥下雨时泥泞不堪,还会被湖水淹没,当时记载“来往千人,日目之行踪却步”。没有栏杆,行人的安全也成为很大的安全隐患,“每有偏颇失慎”坠入湖中。于是,一些有公德心的人士谋划重修该桥,用石板铺桥,砌上栏杆。重修碑记中说,当时立石栏杆102个,平分为桥边两排,“如玉笋之斑联,俨仙官之拥护”。飞鸾桥变有了现在的模样。

可是桥有了,还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完美的建筑,叫泥桥显然不太恰当。于是有名士为它的芳名操心,想到湖东面成功改名的鸣凤桥,便将此桥改名为“飞鸾桥”。1983年,该桥和鸣凤桥一起重修,加高64厘米以防水淹。桥长132.4,宽2.8米。1996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日化容成化龙

有了凤桥,鳄湖自然少不了以龙为名的桥。紧挨着飞鸾桥的便是化龙桥,化龙名字已无从考证,但老城很多人又把它称为化容桥。

相传,李焘家一位管牲畜的丫鬟,皇帝选妃的队伍经过河源时,她也去看热闹,长相丑陋的她在化容桥边用水洗脸上的灰尘,不想顷刻间变得貌若天仙,被选为帝妃。传说神奇而又美丽,自此该桥得名化容桥。

化容桥同样经历过多次修建,两旁曾添有石栏杆,泥桥加栏杆便由此借鉴。民国时期所立的《重修飞鸾桥记》中,该桥已被称为化龙桥。到底是哪个名字,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了。有人推测,因读音相近,化龙之名由化容而来。

三座桥始建的历史资料很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重修和加固,这些桥才有了名字和名气。正如民国时期的飞鸾桥碑记所说,“‘飞鸾桥’,将现于‘化龙’,‘鸣凤’齐名万载”,这也正是创建者当初所未能预料到的。



查看完整版本: [-- 鳄湖三桥各有千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