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龙津晚渡”美景不复存 --]

河源同乡论坛 - 河源论坛 -> 源城论坛 -> “龙津晚渡”美景不复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好尔 2009-06-08 09:17

“龙津晚渡”美景不复存

    稍微年长的河源人都知道,现在的新市区过去是东埔乡的一大片农田和荒野。过去东埔乡等郊外的人要到源城,必须乘船渡江。这是因为1958年之前新丰江上还没有渡江大桥。在双江双城的河源有好几个津渡,而最为出名的则是过去被世人称为河源八景之一的“龙津晚渡”。

曾经喧嚣龙津渡

龙津渡在城北槎江,过去一直是源城主要津渡之一。具体的位置是目前市电视塔下面的茶亭山和山脚江边的古榕树附近。记者在渡口的遗址茶亭山下看到,渡口的位置几乎正对老城旧街。如果直渡过去则是老城的太平街等过去繁华的街市,而渡口位置则建起一座仿古建筑“龙津”海鲜舫。如果是三四十年代离开河源后第一次回来看到海鲜舫,说不定就会以为那里还是龙津渡。

据老城上角一70岁的黄姓老伯讲述,过去新丰江上无桥,该渡口是以前县城与北面联系的唯一渡口。无论是南下北上,所有来往商旅过客,不管是肩挑小贩,或是马队轿夫,都汇集在龙津渡口登船过河。而由于人多船少,且有许多人携带着各种货物和行装急于渡江,叫渡声此起彼伏。尤其到了傍晚,渡口岸边,数不清的人在来来往往,谈笑风生。人流声又夹杂着随身携带的猪鸡鹅鸭的叫声,嚷成一片,非常热闹。曾有诗赋曰:龙津之渡晚嘈嘈,两岸妇人不绝号。这一美好的风景,被人们称为“龙津晚渡”,并且选其为河源八景之一。

古人捐资建晚渡

上述人多船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渡口是过去附近的人自己筹集资金建起来的。这在龙津渡口遗留下来的碑文中有见证。据一些老人介绍,原来在城对岸的龙津渡口筑有龙津亭和旅店二栋,现均已废。但直到解放初期龙津亭仍作为当时生产大队的油料加工厂。亭前两侧墙上则镶放着十块碑文,这些碑每块高1.7米,宽达0.8米,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碑刻之一。开始保护时已经有三块被破坏,残缺不堪,而其余的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作“四旧”而用石灰盖住。但在洗刷后的碑文中发现,这些碑建立于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其中右侧5块主要记载龙津渡亭落成碑记;左侧5块主要记载了此渡亭的筹建过程以及各方人士捐资芳名及本邑举人肖炳扬序记。据碑文上的序记记载,在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各属绅士倡议捐资,共得白金6900两,制造义船4只,轮流撑渡。这些记载不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品德,并且体现了他们的智慧,懂得通过社会集资解决交通问题。

“龙津晚渡”成记忆

龙津渡过去一直是源城主要津渡之一。解放前也有人曾想建桥取代之,但国民党时期官吏借建桥为名,搜刮民脂民膏,结果挟款跑到台湾去了,象征性地在江面上留下两个桥墩。解放后,政府先后修了两座公路大桥连结县城与外界的出口。建市后的10年间,包括铁路大桥先后修了四座。目前市区总共有6座桥,龙津渡的渡江作用已由河源大桥代替。

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津晚渡”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在这个城市的画面里隐去,代之而立的是一座仿古建筑“龙津”海鲜舫。

当然,龙津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其历史依旧在人们的心目中。



查看完整版本: [-- “龙津晚渡”美景不复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