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感动河源人物记实

钟阳胜---才略心田中那一片艺术园地

2014-08-03 17:09:48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钟阳胜---才略心田中那一片艺术园地

才略心田中那一片艺术园地
----广东省人大副主任钟阳胜印象

 

  钟阳胜,我们电视人,还有其他许多艺术家都是熟悉的。因为他曾经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几年,与大家交往不少,后来他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期间以及2008 年转任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后,也依旧十分关注和支持我们广播电视工作。

  这次要与钟阳胜一起谈有关人生问题和电视艺术之类的话题,我们真有那么一点儿兴奋和好奇。兴奋是因为他和我们以往交谈过的人许多不同。据说,钟阳胜是文革中第一届毕业的毕业生,且学的是政治专业,又是文革后第一届毕业的研究生,既是哲学硕士,又是经济学博士,说他几十年做实际工作,他又著述丰富;且其《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第三版还在美国大学出版公司译成英文出版; 说他像个学者,他又是人们称道的熟悉经济工作而且作风十分务实的行家,许多难题到他面前都不敢不退却。这是他长期做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又注重学习、理论思考和善于用正确理论指导工作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好奇是因为我们从过去的了解中感到,他同时又具备学者的严谨、智慧,实干家的直奔主题、执著实干,讲究实效,还有领导者的坚定和责任感,特别是一个普通人的善良与孝顺……那么,他曾经是如何担任我们省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又长期担任我省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常务副省长,展现出他对艺术的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并进入我们艺术界生活的呢?

  直接和间接地更多接触后,终于悟出答案:钟阳胜,这位来自大山的农民儿子,这位先后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任过教的经济学博士,这位担任过公社生产队长、大队书记,及至县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的省领导,这位学问满腹、理论在握的实干家,始终坚持“实践至上,人民为本”的人生格言,以他过人的勤奋、他的坚韧和执著,以他多年来不断积累的深厚学养,以他与生俱来对艺术的仰慕和灵性,进行了他从政生涯中与艺术的一段亲密接触和完美拥抱,其中当然更包括他和电视艺术的缘分。与钟阳胜交谈似乎是一种享受,自始至终他给人的感觉是从容淡定、波澜不惊,在近乎平静交流中,我感受到他的壮阔和激情,他的丰富与厚重。

他从大山里来

  1948 年8 月,钟阳胜出生在广东龙川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成长于一个生活质朴但十分贫穷的农家。在他幼小的心里,不断滋长着一种改变农村现实的愿望——严重的宗法思想,落后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些束缚农民的一切的一切都要统统改变。他在村上读小学,在镇上读初中,一直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据说,临近毕业时,他和语文老师发生了一次“冲突”。老师考虑到他家的经济条件,力主他考师范学校,他却一门心思要考龙川一中。他感到仅仅读中师,知识不够,必须上大学,并不断掌握自己学习的本领,才能去改变那些东西。

  结果,钟阳胜如愿考进了龙川县一中——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在班里,他学习成绩优秀,语文尤其棒,高一时全校作文比赛,他竟然超越高二高三的同学得了第一名。老师十分高兴,亲笔给他的父母写信报喜。这时,他对未来已经有了具体的憧憬:高中毕业上广州的中山医学院,做个名医。当体检得知自己得了营养不良性肝炎后,他觉得“名医”梦可能圆不了,又决心要考北京的外贸学院或是北京第二外语学院,毕业后能代表国家出使外国,做一名优秀的外交官。
  
  但1966 年的文革真使他未能圆梦。学校停课了,钟阳胜因家庭困难不能“闹革命”,只能回到村里先当代课教师,开始谋生。他在期盼中等待,又在等待中自学。后来毛泽东说的一句话他牢牢记住了:“大学还是要办的……”,他相信只要大学复办,就会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1968 年初复课回校,6 月钟阳胜就毕业回到自己乡下。先任了半年民办教师,年底,他担任了生产队长。当时队里已经连续五年减产,大家过年连米饭都吃不上,只能靠番薯、玉米等杂粮度日。农民们看中了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钟阳胜,觉得他“少年老成,有可能带着大家搞好生产”,于是一致投票选了他。

  钟阳胜68 年冬走马上任,翌年尚未开年,大年初三他的“三板斧”就开始了,带领大家修水利。刚满20 岁、实际没有种过地,他的“三板斧”怎么下,修水利后怎么办?他毕竟是困难中成长起来的人,一是把学到的植物和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因时因地耕作,因土配方施肥,不同的土地种不同的作物,同时根据不同的光、热、水土下不同的肥料;二是一视同仁,调动社员积极性。劳动积极的人他关心,消极“怠工”的人他也关心。队里有个寡妇,丈夫病逝,三个孩子两个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其中一个还在牢里。她的亲兄弟已不敢上门,队长钟阳胜上门了。看到她家里一贫如洗,连盐都买不起,就关心地写了张条子,建议大队信用社借三元钱给她解燃眉之急。这大约是这位后来掌管一个经济大省的常务副省长,这辈子批过的第一笔也是最少的资金。在他那个生产队,他的政策是,凡表现好的“可以教育好子女”都可以当选“五好社员”。三是为集体利益敢担风险。他接任生产队长,交给他的只有几十丈布票和7 担机动粮,队里穷得没有钱买肥料,更没钱帮助农民解决困难。那时谁也没想到,钟阳胜竟敢提交队委们讨论决定,让队里一个曾因“投机倒把”挨过斗的人把部分机动粮高价出卖。那人一听直摇头:“我被斗怕了,我不干!”钟阳胜告诉他这是为集体办事,生产队搞好了也有你家一份,并说“以后要斗就斗我”,但他还是不干,没办法,钟阳胜只好立字据交给他:“此事有错斗钟阳胜”。

  机动粮卖了个好价钱,钟阳胜用这笔钱和布票买了一批白布和黑布,给全队社员每人发了一条围裙,这恐怕算得是我国最早发放的一批“农民工作服”了。剩下的一部分钱,钟阳胜用于买肥料,并解决队里特困户的生活问题。

  半年后,生产队的水稻亩产增产380 斤,社员每个的劳动日值增加了一角钱,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社员高兴,公社也高兴,钟阳胜被安排在全社三级干部会上介绍经验,他们队因此成为全县的典型。

  一年后,钟阳胜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每月工资收入28 元。他分成三份用:三分之一自己用,三分之一给有困难的生产队长,三分之一帮助军烈属。

  如果说,代课老师、民办教师、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让钟阳胜付出了很多,锻炼很大,那么,1970 年则使他在人生过程中必须作出选择。当时县武装部下通知要招他入伍当新闻干事,这对他和他的贫困家庭都是极有实际意义的;而同时公社书记又告诉他还可以推荐他上大学。

  没有犹豫,钟阳胜选择了上大学深造,由此走进了广东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走进了政治系明亮的大课室。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担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并上中共党史课。

  钟阳胜走出了大山,但生活在山里的22 年,他永远不忘。文革期间,当不少同龄人狂热地忙着参加派别之争的时候,他一直在大山里代课教书。唯一遗憾的事情,是68 年回校“闹革命”后,学校有的造反派要批斗他十分敬重的几位老师,他和一些高年级的同学曾两次冲进批斗现场,把老师“抢”出来,但第三次没有成功。今天提起来,钟阳胜仍然难以释怀,透过镜片,他那深邃的目光望着窗外,说话也停顿了一下。正是那段岁月,让钟阳胜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民,了解了中国农村,也赋予了他大山一样的沉着、机敏、厚道和坚强。

他看人生的制高点

  言谈中,钟阳胜不时会带出几句哲学大师或革命领袖的经典语录,很自然很娴熟。对于他,这些思想和观点似乎已经铭刻在头脑里,渗透在血液中。比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比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两句话:“辩证法是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钟阳胜这几十年来,一直在践行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思想。他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始终和实践紧紧相连;他的处世为人,充满科学辩证的色彩;他的全部热情,都不动声色地融进了不断攻克难关的事业中。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大变革随即到来。1978 年初, 党中央决定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他立即抓住读研这个悄然来临的机会。

  报考什么学校呢?钟阳胜颇费踌躇。最后基于以下的考虑,他选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院是我国最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类似古代的翰林院,有一大批造诣很深的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同时研究院没有自己的本科毕业生,招生录取过程相对会更加公正。至于专业,他原本想报经济学,但自认为没有系统地读过《资本论》,便报考了与经济学最相近的历史唯物主义专业,导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邢贲思、王锐生教授。

  没有当成名医和外交官的钟阳胜就这样走进了北京,走进了深造的殿堂。

  三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和许多哲学经典著作,打下了很扎实的哲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并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维方法,这使得他在后来担任县、市以及省的领导职务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和矛盾,似乎得心应手,让他海阔天高。当然,也为他后来在岭南第一个经济学博士点——暨南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夯实了基础。毕业时,他被社科院哲学所留下从事研究工作。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央决定在广东试办三个经济特区,进行改革开放综合试验。一天,钟阳胜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似乎感觉到即将发生的社会大变革,顿时年轻人的心跳加速。他看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想起家乡广东那片郁郁葱葱的土地,那里应该更有利于实践自己的所学所能,并在实践中直接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也想起了年迈的双亲和广州的妻儿,他对他们负有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第二天,钟阳胜提出了调回广东的申请。他的要求被批准了。他有军缘,组织关系很快到了广州军区政治部。但他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和教师,学校又把他要回去。省委政策研究室刚组建,求才若渴,他又很快被调动到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觉得自己回到广东,有了一个施展才华、锻炼提高的实践大平台。

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


  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一个没有见过钟阳胜的人,想象他这个农民的儿子顶多就是个大老粗,恐怕就是个农民头样;及至见了面,此人又似乎从他身上找不到什么农民模样,钟阳胜举止淡定,谈吐睿智。接触时间再长些,钟阳胜又给人一个强烈的刚柔有度。果断稳健且特别注重把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的印象。在政府他是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求证和提升理论,他身体力行,卓有成效。在任常务副省长主管全省经济工作的五年间,钟阳胜对产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全省产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破解财税工作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广发行重组等一个又一个难题,筹备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个又一个做出重大决策的会议,处处都有他应有的智慧印记。

  钟阳胜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解难题。八、九十年代省委看到哪里有困难就派他到那里去。他1986 年底担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7 年底和平县因做洋货生意,全县经济几近崩溃,他就被派到翌年挂牌成立的地级市河源市任市委副书记兼和平县委书记,去解决和平县的问题。两年后因工作出色,又担任河源市市长。1997年,江门市因恩平金融风险波及全市,当时江门市十分困难,省委又派他去担任江门市委书记。他和同事们经过几年的奋斗,扭转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局面,使江门市走出了困境,重现生机活力,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 年因工作需要调省委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门的干部群众给他的评价有两句话:“钟书记早来几年就好了,钟书记晚走几年江门就有福气了!”至于他直接领导的2003 年广东抗击非典宣传战役,就更让我们激动难忘了。

与电视艺术结缘


  省委宣传部的官员们和省城相关厅局、各大媒体的负责人很快感觉到了新部长特别的自律与严谨,他政治敏感性强,工作上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严,注重工作效率,讲究工作质量,事事讲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重过程但更要重结果。”这是他信奉的一句话。时任省广电局局长、南方广电传媒集团总裁王克曼记得,钟部长多次挤出周末时间找他谈广电集团化改革,对集团组建的架构和方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还一字一句地亲自修改。“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名称也是钟部长亲自定的。集团组建方案经省委批准后,钟阳胜亲自出马,与省广电局领导到一些地级市听取当地领导的意见。他还提出“三权不变和三管”的原则,即各市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不变”,组建集团省里就只管宣传业务指导、主要干部任职资格审查、重大资产变更审批三个方面。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集团挂牌成立如期举行。南方电视台组建,他几次向中宣部、国家广电局汇报和请求支持。组建过程中,他还亲自过问配备班子的情况,支持扩大领导班子竞争上岗的范围,并一直关注南方台的发展。他任常务副省长后,南方传媒集团领导向他汇报和境外媒体就落地进行谈判的事宜,他发挥的作用确是不可代替的。2004 年10 月,集团整体收视市场份额首次全面超过香港电视,钟阳胜高兴地批示:“我作为曾任宣传部长,


向同志们表示感谢和祝贺!……”

  钟阳胜曾经不止一次地称赞广东广电是全省宣传系统的“井冈山”。他说,这首先是因为广电系统的领导班子强,讲政治,顾大局,坚持政治家办台的原则;其次是广电系统的政治敏感性强,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宣传导向正确,充分及时;第三是广电的队伍整体素质好,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高且富于创造性。他对广电系统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这给了广电人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他依旧关注着广电事业的发展,相信广电的旗帜一定会持续高扬、再高扬!

  全省电视人记忆犹新的是2003 年春天,非典型性肺炎突袭南粤,随后在全国很多省(区)、市乃至世界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SARS 病毒,为严防疾病的大面积传播,把对生命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保卫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广东最早打响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宣传部门和媒体义不容辞地配合作战。钟阳胜作为广东宣传战役的总指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不仅对重大的部署深思熟虑,还关键环节提出不少具体要求。他督战南方电视台在一周时间内,制作、播出了普及抗非知识的科教专题片;他深入抗非典前线,带领媒体负责人到非典患者多、救治任务重的中山三院看望医护人员和前线记者,召开座谈会听取对宣传工作的意见;他还到广本等大企业了解情况,掌握许多第一手资料。抗非典期间,广东人心稳定,生产照常进行,没有出现停工、停课、停市的现象,确保了社会安宁,宣传舆论的作用有口皆碑。

  不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积惠的“护士长日记”被媒体披露,“白衣天使”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动了万千读者。钟阳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指示出版部门加速编辑、出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领导下,挑灯夜战,字斟句酌地审定该书的序言,直到凌晨。与此同时,钟阳胜亲自创作拍摄的十集电视连续剧《护士长日记》也开拍、播出。在抗非典斗争最紧张的日子里,他反复思考如何发挥电视、诗歌、舞蹈的综合优势,宣传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并亲自担任总策划,布置作诗、修改脚本、剪裁电视片。于是南方电视台在很短的时间里摄制了大型电视诗《天使颂》,播出后广获好评,大大激励了在第一线拼搏的白衣天使。时任国家广电总局长徐光春同志要求即送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电视台播放。

  随着抗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面对曙光的钟阳胜又进行了新的思考:这场战争中,广东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科学,实事求是,团结一心,为抗击SARS 病毒、建立应对社会危机的应急措施,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这是对人类的积极贡献。大批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坚守岗位,与疫魔殊死搏斗,功勋卓著。我们应当切实做好宣传和弘扬抗非精神的工作,除了媒体大量、及时的新闻报道,还要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感天动地的抗非英雄,让抗非精神成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并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代代相传。

  经过周密的考虑,钟阳胜产生了一个想法:让交响乐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配以震撼人心的诗朗诵和电视画面,成为“电视音诗”交响乐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使作品更具恢弘的气势、感人的力量,走进人民大众。他甚至为作品想了一个非常准确而又富有艺术色彩的名字——《生命交响曲》。

  2003 年5 月15 日晚, 钟阳胜请来著名指挥家余隆以及省文化厅、南方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的负责人,共同讨论研究这个作品的策划、创作。他似乎有备而来,详细讲述了他关于作品分四个乐章的设想:第一个乐章为《憧憬》,表现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向往,还有未来的灿烂美好;第二个乐章为《遭遇》,着重表现与疫魔进行殊死艰难斗争的过程;第三个乐章是《天使》,表现和歌颂医护人员的崇高精神境界;第四个乐章是《太阳》,展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巨大鼓舞,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人民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以及新时期不怕牺牲的精神,所代表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太阳。据在场人说,钟阳胜谈至最后一转话语,充满信心地说:“有了这些,中华民族有什么理由不能复兴?不能拥抱复兴的太阳?!”

  一席话,说热了在座各位的心。大家你出个主意,他谈个想法,逐渐有了这个作品的清晰轮廓,还有了具体落实的计划。钟阳胜说话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我们这个作品要通过各种旋律、表现手法来表现我们的主题,达到净化灵魂、净化思想,塑造美的精神世界的目的……这种电视艺术、诗歌和交响乐的结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电视的参与应该是在交响乐和诗歌创作之后的二度创作。如果这个尝试成功,那不仅是交响乐的创新,也是电视艺术的创新。”

  正如钟阳胜所预想的,这个尝试大获成功。一年后,由他任总策划的大型电视音诗《生命交响曲》在中央电视台与观众见面,引起轰动,并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优秀作品奖。钟阳胜任宣传部长前后四个年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宣传干部,结交了不少媒体的记者朋友,也展示了他才略心田中那一片枝繁叶茂的艺术园地。

简单生活中包含生活的艺术

  从农民的儿子到身居高位,钟阳胜依然崇尚简单自然、有着浓郁亲情的生活。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他就把劳累了一生的父母接到广州同住,10 年前父亲逝世,母亲今年91 岁高龄,已在他家整整住了31 年;他的弟弟上世纪70 年代去世,留下两个幼子,也需要他为他弟弟尽责任和义务。他自己的儿子清华大学毕业,考取全额奖学金,同时兼做TA 或RA,今年底将在美国一名校博士毕业。熟悉钟阳胜的人都知道,工作之余,他一个爱好就是读书,和他一起出过差的下属忘不了,每次他都带不同的书,有时还带原版英文书,飞机上他也常常看得入神。他家里最大的房间是书房,简直就是个私人图书馆,书柜放满了各类书籍:哲学、政治、科技、教育、法律、经济、文化、地理、军事、党建、新闻传媒、文学、艺术、财税、金融、农业、工业、交通、第三产业、能源电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民生和社会保障,历史,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国别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产力革命史、科学史、哲学史、文化史、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地理学思想史、天文学史、物理学思想史、技术发明史、管理思想史、中外法制史,及心理学思想史,经典作家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斯大林,中共毛泽东以来历代领导人的著作,还有古典哲学和西方启蒙学者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二十世纪思想大家的著作,甚至各种英文原著、书法和绘画研究等各类书籍也不少。就是现在,他还不断往里添加新书。偶尔有点空闲时间,他就一人悄悄地跑去购书中心,“淘”回几本好书。

  读书,是钟阳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需要。他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出于兴趣、责任,还由于使命和生活使然,他一定要继续读书,不断思考和探索。他用这种方式与普通人,与名家,与伟人,与国家,与社会,与历史对话,总有广阔的空间任他驰骋。

  不仅读,钟阳胜还写。他至今已经出版7 本理论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94 年他在中央党 校学习期间完成的一本书《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一种组织经济增长的新思路》。这本书是他长期工作实践和思考经济问题的理论结晶,其中充满哲学的思辨色彩,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无疑具有创新的意义,被评为“1995 年度全国十佳经济读物”。该书一版再版,2006 年第六版后,荣获全国首届人文学科“优秀原创著作”称号。而另一本《领导工作与社会协调》也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领导科学著作”奖。

  在家里吃饭,钟阳胜习惯边吃边看报纸。偏偏家里人多,后辈们知道他不讲究,也就无拘无束,菜一端上桌几个年轻人和小孩便如风卷残云,待到他抬头夹菜,才发现菜碗已见底,没剩多少了。他不在乎,夫人心疼了,干脆先给他留一点,免去了无菜下饭之虞。

  近几年来,身体严重透支的钟阳胜在医生和亲友的劝说下,开始进行一些体育锻练,比如爬山、散步、练八段锦、打乒乓球,初中时练就的一手好毛笔字,他也抽空重新拾起,扎实的功底还在。

  2008 年全省的两会开过后,常务副省长钟阳胜转任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工作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但责任在肩,他的认真和严谨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读书和思考也不会停止,他心田中那一片四季葱茏的艺术园地,在才略之林中摇曳生姿,有着别样的风景……

  我们电视人谈起与他交往的印象时,他淡然一笑:“要切记‘印象’固然让人高兴,但最后管用的是时间和实践,我们大家还是听这两位‘老人’的话吧!”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