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教育教育新闻

龙川一中:成就高考“状元”梦想缔造川中百年传奇

2014-07-16 18:39:08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龙川一中:成就高考“状元”梦想缔造川中百年传奇

\

美丽的龙川一中校园   黄赞福  摄

\

龙川一中高三年级一个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学习讨论。 黄赞福  摄

\

“亦师亦友”是龙川一中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图为龙川一中高三(13)班班主任刘国华和学生在交流学习。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百年川中,百年传奇。百年文化,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中人永不轻言放弃,践行着“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川中精神,续写着川中的辉煌荣耀。
   
    百年办学,百年梦想。从1990年到2014年的24年中,作为河源教育界的一支“老牌劲旅”,百年川中培育了19名市“状元”,1名省单科“状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佳话”。

    品牌

    百年文化:追求卓越

    龙川一中高三(19)班的王翠玲,在今年高考中,以637分的高分斩获河源市文科总分第一名,圆了她做了3年的“状元”梦。

    作为一名农村留守女孩,高中三年,王翠玲还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帮奶奶做家务、干农活。

    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影响到她爱做梦的本性。阳光、独立的王翠玲在高二第一学期,就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高考要考640分以上。这个目标分数的制定,基于2012届全市文科“状元”、师姐崔怡梦642分的高考成绩。

    “同为川中人,师兄师姐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 王翠玲很认真地说道。

    百年艰难办学,百年弦歌不绝。龙川一中在她101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上百年的教育文化,积累了上百年的办学经验。而这个积淀,随着川中年轮的增长,越发凸显,呈“厚积薄发”之势。有数据为证,1990年到2014年的24年,川中共孕育了19位市高考“状元”,1名省单科“状元”。其中,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间,就有10位,平均每年培育一名全市的高考“状元”。

    从该校走进清华、北大的人数日益增多。1957年至今有24名学子从川中步入北京大学,其中,2002年至2013年有14名。1954年至今有14名川中学子考取清华大学,其中,2001年至2012年有6名。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今年高考的辉煌,是川中人轻轻点下的一个逗号,逗号之后的明天更加辉煌。

    追求卓越: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一届优质生源流失较多,学生底子较薄。”该校主管高三年级工作的副校长钟永忠说,在高二升高三的几次摸底考试中,这一届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成绩参差不齐、优秀学生成绩不突出等问题,没有明显的优势。

    这也是该校许多高三老师公认的事实,这种事实让老师们深刻意识到今年的高考备考工作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我市乃至全省,高考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老师们在刚接到这一届学生时心里都有着较大的压力,也有着很多担忧,但我们决不会因为有了困难就轻言放弃。”龙川县政协副主席、龙川一中校长杨日华坚定地说。

    决不会因为有了困难就轻言放弃,正是川中文化的一种体现。建校百年来,历代川中人用执著追求、艰苦奋斗书写了一个个教育佳话,在树起龙川教育旗帜的同时,也积淀出了追求卓越、勇立潮头的文化。而这正与龙川一中“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16字精神相互辉映。

    在这种文化感召下,今年高考,川中打出了最响亮的口号:“办法总比困难多!”

    “学生基础不扎实,得想办法补。”该校高三备考办领导及全体班主任、科任老师选择了积极地面对困难,用更多的心血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备考效率。

    “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无私的引导和帮助,他们是照亮我人生的启明灯。”

    王翠玲说道,她在高二、高三的成绩不稳定,特别是广州一模考得很不理想,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从未放弃她,除了鼓励,就是和她一道“备考”,分析丢分、失分题,并给她开“小灶”,针对她掌握不透的知识点出试卷,帮她将“缺腿”科的成绩提上来。

    事实上,川中在办学过程中,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弘扬高尚师德,挖掘学生潜能,以世界眼光、现代思维发展教育,为该校的“状元”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激发了它强劲的生命力。

    卓育英才:重本、本科上线人数年年攀升

    在龙川一中校园内的一条主要道路两旁都挂有学生和老师的头像—— 一是历年川中考上清华、北大的优秀学子;二是桃李满天下的名牌教师。

    “只要学生走过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优秀的学哥学姐们的风采,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师,对于后来者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高三(19)班班主任何远森说。

    “我们了解学校的历史,培养了很多省、市文理‘状元’。”与王翠玲同班的谢慧钰和陈颖两位同学说道,“我们以川中为荣,执著追求、力争上游是学校最宝贵的文化。”

    在龙川一中有着这样的传统,每年高考前,从龙川一中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们都会拍摄一些视频或者邮寄一些明信片回来,鼓励将要迎战高考的学弟学妹们奋勇争先;每年高考结束后,毕业的学哥学姐也会返回学校,与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们畅谈学习与生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种独特灿烂的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中人砥砺前行、奋发图强、力争上游。

    而重本、本科人数的年年攀升,正是川中文化效果的体现。今年高考,龙川一中理科总分600分以上有41人;文科总分600分以上有11人。有417名(含广东省面向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专项计划招生)川中学子入围重本,1312名川中学子入围本科。而回眸过去4年的高考成绩,重本上线人数节节攀升,从2010年182人到2012年208人,再到2013年270人;本科上线人数高歌猛进,从2010年992人到2011年1145人,再到2013年1228人,呈现出一年一个台阶的喜人态势。

    正是这种催人奋进的文化,龙川一中全体师生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川中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催生了一个又一个高考“状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被誉为“河源教育的一张名片”、“东江教育的明珠”。

    特写

    文理实验班:我的重本梦我的“状元”梦

    有梦想的地方,就有梦工场。在百年老校龙川一中,重本梦、“状元”梦成了学校天空最美的装饰。而有着“火箭班”之称的高三(13)班、(19)班,正是川中莘莘学子的梦工场。

    一 文理实验班创造的辉煌

    最“牛”13班:50名学生齐圆“重本梦”

    今年高考,川中高三(13)班赢得“大满贯”:全班50名学生全部入围重本线,重本上线率100%。

    事实上,作为龙川一中的传奇,自2012年创班后,超高重本上线率已经成为高三(13)班的“标签”。翻开该班近3年来的高考成绩,只能用“瞩目”二字形容:

    3年来,该班先后培育出2名全市理科高考“状元”;

    2012年,全班54名学生全部上本科线,51名入围重本;

    2013年,全班53名学生全部上本科线,52名入围重本;

    2014年,全班50名学生全部入围重本。

    3年,2名全市“状元”,153个重本。因为这样一组骄傲的数字,13班被外界誉为“最牛班”。而在学校,则是老师学生眼中的“火箭班”。

    文科新星19班:夺取全市文科“状元”3人跻身市前十名

    龙川一中高三(19)班,在今年的高考中“霸气十足”:

    王翠玲以637分获河源市文科总分第一名;

    全市文科前十名中,龙川一中占3人,分别为:王翠玲637分,全市排第一名;刘锐632分,全市排第三名;谢慧钰623分,全市排第八名。

    事实上,这种“霸气”早在2012年建班之年就已经“显山露水”。当年,该班学生崔怡梦以642分的高分获全市文科第一名。另外,全班48名学生,全部入围本科以上,其中重本上线39人。

    二 解密文理实验班

    “强强联手”打造川中传奇

    龙川一中高三(13)班、(19)班在今年高考中创造的辉煌,源自于2012年该校一个大胆的决定——文理科各组建一个实验班,把最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强强联手,让尖子生更尖,让优秀者更优秀。

    自此,全校成绩靠前的50多名理科学生、文科学生被分别编入13班、19班,全校教学经验、高考经验最丰富、最优秀的教学能手成为这两个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最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带着一个共同的梦想——考上重本、冲刺省或市“状元”,开始了他们传奇的历程。

    “组建文理实验班,立足于科学开展教育。”龙川一中教务处主任刘志强解释道,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班,既是学校对优秀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同时也可以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

    殷殷关爱体现“厚爱三分”

    刘国华,龙川一中高三(13)班班主任,有着“河源市教学能手”、“河源市优秀班主任”等多个光荣称号。自2012年组建高三(13)班后,他已经连续3年担任该班班主任。正因如此,他被形容为高三(13)班的“掌门人”。

    “能够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学校对我的重视和认可。可是,对于新组建的高三(13)班的未来,当时心里却一点都没有底。”刘国华说,以前学校也有实验班,不过效果并不太理想。

   不过,刘国华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因为学校已经帮他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和他共同去打造重本梦、“状元”梦。比如,唐海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毕业,教生物20年,是市、县学科带头人;刘志强老师,浸淫化学教学20年,是全市化学学科委员会成员……

    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领导对高三(13)班、(19)班的教学也非常重视。只要遇到大型考试,学校领导都会参加这两个班召开的班会,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共同探讨考试问题。而在平时生活中,学校领导对高三(13)班、(19)班的老师、学生也是厚爱几分。

    “学校如此重视,让我们全体师生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也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刘国华说。

    个性化学习小组让学生同心共梦

    在高三(13)班、(19)班,均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成立学习小组。而学习小组正是这两个文理实验班屡战屡胜的制胜法宝之一。

    “学习小组并非简单组团,而是有特色、有格言、有目标、有快乐的个性化学习小组。”刘国华表示,学习小组的特点是,学生当家做主、老师辅助参与。

    今年的13班共50名学生,分成了7个学习小组,分别是“六月流火”、“特囧部队”、“北星七斗”、“七分之七”、“双七部队”、“dream catcher”、“zero & hero”,这些颇具个性的小组名称全部由学生自己起,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

    比如,“六月流火”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在6月份迎接高考战火,“dream catcher”是指梦想追逐者,“zero &
hero”意味着今天从0开始、明天成为英雄,“特囧部队”寓意着一种快乐学习的心态。

    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主动性非常强,组员们经常在一起钻研难题、互相鼓励,相互交流学习方法,相互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小组既是共同学习的团队,又是生活的避风港。

    在今年高考中考取641分高分的13班学生杨浩,对于学习小组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推崇,他坦言“从中得益良多”。杨浩所在的学习小组是“六月流火”。每次大考前,“六月流火”小组会制定一个组内复习计划,组员会利用每天早餐之后的20分钟梳理知识,并互相提问。如果组员在某次考试中没有考好,其他组员都会帮助该组员分析问题所在,从而减少差错。

    “学习小组完全让学生自己做主,共同制定目标,相互交流学习,可以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刘国华表示,高考没什么秘诀,如果有,那就是学生的勤奋钻研,以及一个良好的心态。而学习小组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钻研及调整心态的平台”。

   

关键词:川中状元成就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