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旅游旅游攻略

粤赣驿道上的小参村

2014-08-05 20:04:55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粤赣驿道上的小参村
推开古街上一间依稀能辨认出是门牌号“068”的店铺,里面空荡荡的,只剩从窗户照过来的的光线和墙角布满灰尘的蜘蛛网。
 
 
 

 

  核心提示

    说到小参村的发展史,总离不开粤赣驿道。位于龙川之北,紧临江西定南的小参村,宋初曾是一条连接粤赣的驿道,历代官府均在此设有驿站,明清时,发展成为粤赣交界上的一处商贸繁华之地。在革命年代,小参村成立“送盐队”,通过驿道向粤赣边区的中央苏区坚持送盐两年之久;解放战争时期,120名小参村人组成“红九连”,参加解放江西定南、广州等战役。如今,古驿道已破败,平坦宽阔的公路穿坳而过,直通定南。但在这条古驿道上来往的粤赣农夫、柴夫们常常会提起曾经的繁盛,想起与这条道路上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在口口相传中凝聚成小参村人的共同记忆。

  驿道迢迢挑夫上赣南

    现年94岁的李成明曾是“红九连”的战士,参加过解放兴宁、河源等战役。他依稀记得少年时的自己赶集挑货脚的日子,他和众多的同伴一起将食盐等货物北上售往江西定南;南归时,满载谷米。他还记得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小参村的客栈里住满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挑夫,多的时候有100多个。

  据记载,明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小参村是粤赣边境的商贸中心,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周边几十里地的村民到此赶集,使这里热闹繁华,生意兴旺。素有“头老隆,二贝岭,三小参”之称,与古时商贸重镇老隆、贝岭齐名,可见小参村的繁盛。河卵石铺砌的街面、村子南北两处的茶亭就是较好的例证。

  《小参简史》中记载,小参村始建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彼时,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拖家带口,跋山涉水,一路南行。小参村的这条栈道,正是南下必经之路。许多客家先民定居小参村,在此发展繁衍生息,传承文化。

  明代起朝廷的行政管理加强,有中央、省、州、都、图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各省至中央都建设驿道作为交通的通道,200里至300里设一驿站。位于驿道上的小参村图就成为驿站重镇。

  就在这个时期手提肩挑产品进行农贸经济的交易,南北商品的交流,自然形成了南来北往政客的落脚点,产品的集散地。

  据乾隆《安远县志》记载,江西省南部各县自康熙年间改食惠盐,官盐自龙川沿东江运至贝岭,由于东江上游定南河自贝岭以上河段水流湍急,通航能力差,便由挑夫肩挑至定南县。

  “车到小参过午天,挑盐古路尚已然。路石格格无棱角,尽是挑夫脚踩圆”,道出了挑盐去定南的艰辛。李成明老人说,从贝岭挑盐到小参刚好需一天,在小参休息一晚,再继续赶路,第二天可到江西定南。这一时期专门从事官盐贩运的肩挑客,成群结队地将一担担食盐挑过崇山峻岭运达江西,再将一担担的粮食运回龙川。他们穿梭于赣南粤北之间,在赚取脚力钱的同时,也完善了龙川的交通网络。

  然而,自龙川细坳镇、和平县下车和定南县鹅公开设市集后,小参逐渐衰落。走在宽约四五米,长约100多米的古街上,两旁的店铺多已衰落,唯一仍在营业的只一间剩豆腐坊。据村干部刘丽云说,最繁盛时,这里曾有60多间店铺,客栈、烟铺、米铺、铁匠铺、缝纫店、理发店、牛肉行、猪肉行、水果店、药店,一应俱全。

  推开古街上一间依稀能辨认出是门牌号“068”的店铺,里面空荡荡的,只剩从窗户照过来的的光线和墙角布满灰尘的蜘蛛网。

\

■如今的粤赣驿道已不完整,小参村党支部书记刘维东踩着驿道上一块石头说,曾经无数的挑夫从这里走过,石头都被磨平了。

\

■小参古街长约100多米、宽约5米,两旁是曾经繁华的店铺,现多已衰落。

  驿道漫漫25载革命

  史小参村四面高山峻林环绕,坐落在火星嶂、野猪嶂、金石嶂、崎山嶂、湖坑嶂五山山脉归落之处,一块形似“五马归槽”的盆地中央。村的山坡上,青松翠柏和初春的桂花香气环绕着一座庄严的“李云山先生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村庄。

  2014年2月21日,一份文件传来,让整个村庄沸腾起来:经市政府审批同意,确认细坳镇小参村为革命老区村。最高兴的就是为申请小参村为革命老区村奔走多年的李德标了,他从1995年开始就为小参村收集革命斗争时期的资料。

  94岁的李成明喜欢看战争片,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他挽起袖子,指着胳膊肘的一块疤痕说:这是我26岁时参加解放上坪战争留下的。随后,他又卷起裤管,指着膝盖处的伤痕说:这是参加定南一次的战役留下的。如今,当年的“红九连”仅剩5个战士,李成明在小参村,其余4个都在广州,他们偶尔会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战争中的友情是永恒的”。李成明老人说。

  说起小参村的25年革命史,村里很多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在东江流域创建革命根据地。1924年,在广州读书的小参村人李云山受到广州大革命浪潮的影响,在小参村组织了“小参农民协会”,发动贫苦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减息活动,与地方土豪作斗争,带动了细坳周边地区农民运动的开展。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一带建立了红色政权。在国民政府围剿红军封锁赣南时,红军断粮断盐,李云山回小参组织民众为红军运送食盐。1933年下半年的一次运盐中,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两三千斤食盐全部被没收。据当地村民讲,当年送盐时走的就是粤赣驿道,时间长达3年。

  抗日战争时期,小参村近10人组成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在细坳街、小参村散发抗日救亡传单,演抗日喜剧,唤醒民众抗日热情。

  说到解放战争,李德标自豪地说,当时村内只有上百户人家,人口约500人,就有120多人报名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他们组成“红九连”,又称“英雄九连”,也叫“小参连”。

  如今走入“五马归槽”地小参村,沿着青松绿柏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可以看到镌刻着革命烈士名字的碑林,这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刘丽云说,在村里流行着一句诗:“弹丸之地藏龙虎,五马归槽育将才。”村里人相信,这块“五马归槽”地,是出将才的地方,所以才走出了李云山、李良才等革命志士。

 

  驿道静寂穷处苍苍草

  如今,逶迤的盘山公路已经连通了粤赣边界,曾经的古驿道掩身与崇山峻岭间。曾经在这条古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挑夫和参加斗争、传播革命道理的志士多已不再了,但在这条古驿道上,来往的粤赣农夫、柴夫们,常常会提起曾经的繁盛与这里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在口口相传中凝聚成小参村人的共同记忆。

  李维东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一辈人,他希望子子孙孙都能记住这些故事。2000年,他和村里干部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兴建一幢3层、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小参小学教学大楼。学校的后山,就是李云山纪念碑。刚刚过去的植树节,全校师生在李云山纪念碑周围种上了松柏。每逢清明,附近学校的师生、群众都会来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祭拜先烈。

  李维东经常讲故事给自己的孩子听。他总说,南来北往的政客、富贵达人,英勇奋斗的革命志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努力向上,奋力拼搏。他能熟练地从明末小参人李世相、革命时期的李云山讲到身边的外出乡贤,每每讲到这些,他都很自豪。他相信在口口相传中,这些故事的精神会深深扎根于每个小参村人的心里。

  李德标从1995年开始就为村里收集战争时期的材料,前几年为村里修建文化碑林公园,现在正在修建文化广场。回忆起近20年为家乡做的事情,李德标说只希望小参村25年尘封的革命史能够被众人所知,小参村的后人能够记得这里曾经的繁盛与光荣,改革开放后,小参至江西定南公路开通后,结束了古驿道的历史。但小参村与江西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尤其是与一山之隔的定南县天九镇兴隆村。兴隆村与小参村同烧一山柴,同走一条路,两地村民联姻者众,风俗习惯也大多相同。相比于龙川县城,小参村人看病、买东西也习惯去更近的定南县。

  沿着小参古街北行约2.5公里,便能看到广东省与江西省的界碑所在地,细坳至定南的公路就从此处通过。界碑地处坳口,两侧高山耸峙,十分险要,过了坳口,就是与之相邻的江西省定南县九天镇兴隆村。
 

关键词:驿道小参村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